我们已经知道,核电站是利用核燃料的核裂变产生热量来发电的。然而,能被人们作为核裂变燃料利用的物质并不多。这其中,对于比较常见的核电站,使用的是铀-235作核燃料。
首先,哪里能获取这种核燃料呢?铀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核材料之一,在地壳中的含量很高,甚至比汞还要多得多。然而我们中国铀矿并不丰富,小型铀矿占了大多数,总量排名不在世界前十。铀只有沥青铀矿和钾钒铀矿两种常见的矿床,而且提取铀的难度很大。这些铀矿,科学家们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仪器,或“放射性勘探网络”来寻找。由此可见,铀矿的放射性真的是微乎其微,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其辐射(新疆伊犁地区就有个铀矿)。正因如此,中国只有黑煤矿,没有黑铀矿(吐槽!)
铀矿中,我们需要的核燃料是铀-235。为了得到可用的核燃料,需要对开采的铀矿进行提纯、浓缩。提纯过程使用了一系列化学手段,可以得到含铀较高的提取物。这些提取物已经几乎可以用作制作核反应堆的燃料了。
加拿大核物理学家斯罗达在实验中曾经为了防止两块浓缩铀碰撞,果断用手挡在了铀的中间,防止了核爆炸。,而不幸的是他因受到过量辐射,在事发9天后就去世了,这也让斯罗达成为了英雄般的人物。想起看过的一篇小说,讲古代有人将高浓度的两块铀撞击,引发了核爆炸。这似乎看上去有可能发生,只要铀能达到临界状态即可。可事实上要达到上述所谓的临界状态,对铀的浓度要求是极高的。地球上根本不存在那么高浓度的铀。
那么,含铀高的提取物人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?“气体离心法”可以对其进一步浓缩。其原理并不复杂,利用离心机的高速旋转,使得轻的铀-235处于铀-238的上层,将其导出,进而分离。而我们说浓缩铀的技术要求非常高,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铀-238和铀-235的密度差距极小,往往一台离心机需要以每秒钟几千转的速度旋转,产生近50万个g的加速度,才可以得到一点点铀235。因此,仅靠单个离心机一次分离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通过更多离心机加工,才可以分离提纯至所要求的浓度。
另一方面,即使铀达到临界状态了,其浓度差别也可能是很大的。核武器中铀-235浓度至少需要90%,而核电站的U-235仅仅需要5%。毕竟,核电站不需要像核武器那样夸张的能量释放。因此只有像核潜艇上的反应堆才需要浓缩铀做核电燃料。如果有国家的核设施中有成类三角形排列的大型离心机组,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是在发展核武器而不是核能源了。
最后,人们将低浓缩核燃料被压缩为固态氧化铀燃料颗粒,做成长条状的燃料棒,这便是核电站的核心部分(反应堆堆芯)。
附:误解
有某著名游戏中核电站爆炸效果和核弹爆炸效果几乎一模一样,这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的。核电站使用的铀浓度远远不够武器级别,而且时刻被中子减速剂控制其链式反应,即使核心发生最严重的熔毁,其危害也是体现在放射污染上的。不过,从长远的角度看,放射性污染的威害并不亚于核爆炸,切尔诺贝利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附:亚临界、临界和超临界状态
以铀-235为例,一个铀-235原子分裂时会(根据分裂方式的不同)释放出两个或三个中子。如果附近没有铀-235原子,那么这些中子将会以中子射线的方式飞走。如果铀-235原子附近就有其他铀-235原子,就会发生下面三种情况:
(1)平均起来,每次裂变正好有一个自由中子击中另一个铀-235原子核并使它发生裂变,那么这块铀的质量就被认为是临界的。其质量将维持一个稳定的温度。核反应堆必须被维持在临界状态。 (2)平均起来,击中另一个铀-235原子的自由中子少于一个,那么这块质量就是亚临界的。最终,物质的诱发裂变会终止。 (3)平均起来,有超过一个自由中子击中了另一个铀-235原子,那么这块铀的质量就是超临界的。铀就会热起来,就可能产生很多能量。 对于核武器,要求铀的质量远远超过超临界质量,这样燃料块中的所有铀-235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部发生裂变。在核反应堆中,反应堆堆芯需要稍微超临界,这样工作人员就能控制反应堆的温度。工作人员通过操作控制棒来吸收自由中子,以使反应堆维持在临界水平。 燃料中铀-235的含量(浓缩水平)和燃料块的形状决定了铀的临界状况。可以想象,如果燃料是细薄的片状,那么多数自由中子将会飞出去而不是撞击其他的铀-235原子,这也是为什么核反应堆使用的是“燃料棒”。而对于核武器,球形是最佳的形状。以球形聚集在一起以实现临界反应的铀-235的量大约为0.9公斤。另一种常见核燃料,钚-239,临界质量大约是283 克。
Red Alert 躺枪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