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开始发第一轮总复习的联系册了,很厚,当然也很贵。调侃了几句关于价格和书后面“订阅本书者将于2011年7月获赠2011年高考模拟试题”这么值得吐槽的话,就都抓紧时间做题去了–第二天有考试。
这本书其实并不难,至少和以往的练习册比起来很简单,有不少题是口答级别的。答案老师也发了,旨在让我们自己学习。
然而,令我们都感慨万千的是高考不可能有这么简单。一模可以很简单,二模就要人命了。而且按照惯例,高考说不准有多难,对各科均是如此。而且改革中的高考不仅仅让学生摸不着深浅,甚至老师也说不准今年是这样,明年会成怎样。
高考难吗?高考会更难吗?
据目前我所了解的,高考的语文会很活,诗歌鉴赏会非常难。数学的压轴题也往往放倒一片考生。英语,单词量超大,软的东西很多,做题很容易,做得好很难。物理化学生物,还是合为理综。而理综会有所谓选作题,比方说选修2和选修3的题各一道,你只能做其中一道,都做只看第一道的。
每一年的高考都会有这门或那门科目难做。体现在超大运算量上,逻辑推理上,甚至偏门问题上。
还有的,甚至总结出了“今年考的难,明年就会简单”这样的规律。
不管他难不难,总而言之都是要去面对的。
问题是,考的难真的好吗?
对于处在前面的尖子生来说,题难,意味着可以拉开差距,可以更好的表现自己的实力。从个人角度来说,题难似乎对我更有利–尤其是理科题难一些。
然而,我却并不希望高考考的越来越难。
考的难了,意味着会有更多的难题(废话……),这也就是说,我们可能会面对大量难题的练习。学生将进一步淹没在题海之中。这一方面会加重老师、学生的负担,一方面给了教辅书以更大的利润空间。如今,图书市场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教辅书,虽不能全盘否定其价值,但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都不赞同使用大量的教辅书。反倒是如今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家长们、压力巨大的学生们会盲目的购买,这对学生其实并没有多少好处。至于“错综复杂”的家教“产业”,也必然会继续兴旺吧。
于是,学生们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,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学习课本知识和做练习上。无疑,这对学生全方面发展会产生影响。我周围有喜欢写剧本的、喜欢写小说的,有喜欢研究技术的(算上我自己),有一起办杂志、认认真真做社会调查的。但我们每当做这些“课外”活动时,总是担心影响考试成绩,影响学习。固然,学习很重要。但是课外活动并没有占据我们多少时间,反而会从中学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内容,这些价值,不是一两次考试所能体现的。如果高考越来越难,学生们课外时间必然会减少,其创新能力、合作能力、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。
同时,学生们面对的压力也会更大。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。看看现在的小学生吧,比起我们是小学生那会,不知要压抑多少。这种压力,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没有多少好处的。
考的简单些?那么考的是什么?
考的简单些–并不是非常简单,而是更侧重考察基础。这将有助于学生的减负,从而给学生更多的空间。比方说英语,本来没有多少人天天和英语打交道,并不需要多么厉害,更不需要多么会做题,只需要基础知识即可,真的有需要再学也不迟。再比如物理,并不需要花里胡哨的选做题、难题。而应该光学热学都考-只考最基本的,这样学生都得会。如是,学生不用纠结于到底该选哪个选修,课本也不需要拆得七零八落了。就本人而言,比较喜欢美剧,对英语还是很有兴趣的,如果有更多时间,我可能会自己去学英语。而且事实也证明,如果一个人是喜欢某样东西而去自学,效率将高出被动学习好多。而像生物化学这样的东西,内容年年翻新,题也越来越多,越来越复杂。其实,考得简单点何尝不好?结合新的事物,考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。令人欣慰的是,数学的趋势还不错。虽说压轴题很难,但比以往好在去掉了一些内容,比如和积互化之类的,转而更多的考运算这一基本能力。
说到底,我们学习的应该是能力–学习能力。而目前的应试教育对能力的培养还不够。高考,作为应试,是很难考出能力的。短短一个小时,能对一个学生的能力了解多少呢?题难了,虽说分数拉开了界限,但说到底还比的是“做题能力”,而不是学习能力,更不可能看出一个人的生活能力,不可能了解一个人的人品好坏。这应试,还是越简单越好吧。至于自主招生、竞赛,是另一种途径,至少对考生有利,毕竟多了一种途径。至于其选出来的“人才”,能否为社会所用,则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目前国内的大学,过于注重面子工程,而真正的优秀资源集中在了个别学校上。这也使得高考不得已而为难学生。倘若大学能各有所长,能投入更多教育经费(吐槽点太多了!我都不好意思说……),高考越考越简单也会成为必然了。从长远角度,无论对学生自己还是对社会,这都是一种进步。个人认为,现在的高考改革在没有基础、没有方向、没有学生和真正教育工作者(不是所谓专家)的支持下,纯属瞎折腾,浪费教育经费……
高中的天空,可以更加自由,可以更加湛蓝。